黄会林 郭星儿 |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举世瞩目、举国关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了宏伟蓝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取得标志性成果的现代化。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精神风貌,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全球更加彰显。

以人民为中心,铸造精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守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把人民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推出更加丰富、更有营养,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8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那时,他就指出了部分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并点明文艺创应有的“群众路线”,“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8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又多次就文艺工作作出了重要论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论述,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个维度,标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建设发展的路径。

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一历史经验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例如电视连续剧《山海情》中刻画了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农业专家等诸多有血有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鲜活形象。编导、演员们扎根闽宁县采风、体验生活,抓住了感人至深的瞬间加以艺术升华,凝练成笔墨不多但感情真挚的形象与画面。脱贫攻坚实践中有丰富的文艺创造资源,理应成为艺术工作者的源头活水。

以红色为基因,传递艺术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始终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和革命老区的发展,多次前往革命老区、抗战旧址、英模故地等红色基地视察,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将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些论述不但极大地拓展了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而且清晰地建构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红色基因的内涵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使其焕发了强大生命力。2022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联合发起并主办了“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活动依托北师大戏剧与影视学“双一流”A+学科的专业优势,以北师大“强师工程”师范生为主体组成大学生美育支教团,将“电影大篷车”开进中西部地区。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拥有红色基因的一流师范大学,用影视美育、电影思政课的方式,走进贵州遵义、河北阜平这些同样具有红色基因传承的地区,播放《1921》《音乐家》等讲述红色革命历史、先辈奋斗经历的主旋律电影,展现了双一流大学的责任担当和新时代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灵活运用、有机结合。

以青年为基石,传承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1986年,作为当时教学改革的一项尝试,北京师范大学组建了“北国剧社”,参加了中国第一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在北京演出时,时任国务院总理贺信直接送到了演出现场。剧社非常红火,曹禺先生更是五次前往看戏曹禺先生曾在观看演出后问道,你们怎么可以演得这么好?”这就是青年学生们的无穷潜力北国剧社从1986年走到现在,三十余年还在继续前行,成为中国校园戏剧融入社会的标杆,让青年在实践中体验传承,这“北国剧社”给予我们教育从业者的生动的一课。

1992年,我受命出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与师生们一起艰苦奋斗,开了北京师范大学一流学科戏剧与影视学。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至今已29在“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下,全国的大学生积极参与观片和评选,体现了青年人对中国电影关注与态度,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文化品牌的树立都与青年人密不可分,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为基石,传承艺文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那样: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以文艺为手段讲好中国故事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不断加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加强新时代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有效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针对当代世界文化格局,我们提出了“第三极文化”的构想:当今世界文化形成多元并存的格局,但就其主流的世界现实影响力而言,目前大体可以分为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两“极”强势文化。而中国文化强大的历史根基、独立传统和绵长不断的生命力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充分继承和发挥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精华,总结百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以“和合”方式追求“会通以超胜”的当代中国新文化的伟大复兴,形成和欧洲文化、美国文化鼎立的“第三极文化”,即当代中国文化。我本人发起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已组织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94国的813名导演,完成779部短片,共获157项国际奖。2015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国事访问的演讲中对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给予了近90字的肯定。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用12年的理论和实践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构想,用超越种族、语言的影像叙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出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一定坚定不移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植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民为中心红色为基因,青年为基石,以文艺为手段,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简介: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曾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各种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文化领域著作、文章约620万字;与绍武合作创作电影、电视、话剧、小说、报告文学等约320万字;编辑或主编出版书籍1540余万字;共约2480万字。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北国剧社”、90年代创办“大学生电影节”到新世纪创立“看中国”项目,始终坚持知行合一、践行学术的大艺术教育理念,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于民族、国家、时代的担当精神。

郭星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

 

声明:文章如果转载、摘编、引用等,应获得北京影视艺术学会或版权方书面授权。

 

2022年11月10日 14:41
作者:黄会林 郭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