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哪吒2》154亿票房神话——中国动画如何用现代叙事征服全球市场

 

文/章成

 

 

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以154亿元全球票房跻身影史前五,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TOP10的亚洲电影。这一成绩不仅创造了中国电影产业商业化运作的新标杆,更展现了传统文化IP在现代商业语境下的巨大价值。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更应追问:电影如何在商业浪潮中守护文化基因?如何以市场化表达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何构建具有全球说服力的中国神话叙事体系?

 

 

一、工业跃升:文化与商业的双轮驱动

 

《哪吒2》的视觉奇观背后,是东方美学的现代转译。影片通过成熟的工业化制作流程,将传统神话元素转化为极具市场吸引力的视听产品。仙侠打斗的武侠化设计、玉虚宫的缥缈意境、陈塘关的市井烟火,乃至“天元鼎”的压迫感,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通过商业美学重构实现文化价值的现代表达。海外影评人称之为“既现代又深邃”的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以动画语言重构了传统神话的当代叙事范式,向世界展示了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并重的中国电影发展路径。

 

 

然而,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止于画面。影片通过颠覆性改编,将传统IP转化为具有当代话题性的文化产品。对“仙妖善恶”的颠覆性解读,将《封神演义》的宿命论转化为对权力结构的批判。这种创新虽引发争议,却成功将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深度绑定——传统神话不是博物馆展品,而是可以激活市场活力的文化资产。

 

 

二、文化输出:商业渠道承载文化内涵

 

《哪吒2》海外发行覆盖70余国,通过成熟的商业发行网络,将中国文化推向全球市场。伦敦点映时观众感慨“语言不是障碍”,这正是商业电影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独特优势。但英国《每日电讯报》的差评亦揭示困境:影评人罗比・柯林对“喝尿”“呕吐”情节的误读,反映出在商业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平衡文化本真性与市场接受度的重要课题。这提醒我们,文化传承虽然需要借助商业力量实现破圈传播,但必须坚守文化内核的主导性。

 

 

三、商业逻辑与艺术规律的辩证统一

 

《哪吒2》的成功是内容与营销的合力,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创新的营销策略,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但若将票房等同于文化价值,则易陷入“数据迷信”。影片在商业化运作上的成功,与其在文化传承上的创新同等重要,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双引擎。“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这与重视市场规律并不矛盾,关键是我们要找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最佳平衡点。

 

 

四、未来路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对中国电影发展的下一步的思考,需从文化基因解码、叙事体系重构、评价标准革新三个维度深耕:

 

(一)产业化开发:构建传统文化IP的多元化开发体系,通过电影、游戏、衍生品等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实现文化价值的多维度变现,让东方哲学与世界对话,使每部作品都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二)评价体系革新:建立兼顾商业表现与文化底蕴深度的评价标准,既要看票房数据,更要看文化传承影响力,构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评价体系,让文化价值成为衡量电影成就的核心标尺。

 

(三)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既懂文化传承又懂商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哪吒2》是一面多棱镜:既展现了中国电影产业化走向成熟度面貌,也彰显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商业语境下的生命力。它提醒我们电影工作者,只有将文化底蕴与商业智慧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真正的影史之光,必源于文化基因与当代精神的深度耦合。当技术狂潮退去,唯有那些既承载文明密码又深谙市场规律的作品,才能在时间长河中——不随浪涌,自成星河。

 

2025年4月3日 09:27